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治病

最近發現了一部標題挺讓人感興趣的影片
你永遠不會玩的最恐怖的遊戲
老實說自己對於恐怖遊戲一直都沒什麼興趣(因為我是膽小鬼所以可能會嚇尿)
可是既然打著Game Theory的招牌,花個十幾分鐘看一下也無所謂吧

影片中指出的遊戲(推測)就是以2000年現實的兒童心理治療導致治療對象死亡的事件為藍本創作的(雖然也不知道遊戲是不是真有成品)

所謂「心理治療」就是為了糾正一些「有問題」,比如說什麼情感障礙之類的兒童而進行的
利用毛氈蓋著受治療者,並且施加外力封鎖壓制,模仿胎兒出生的情景以使對象「重獲新生」的做法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494(延伸閱讀:來自科學人的文章)
科學人這一篇分析得比較客觀,而Game Theory則從旁指出了同意進行治療以及進行治療的人的立場,所以才會使「恐怖」更有貼身之感

其實這一起事件也頗讓我震驚,雖然我想另一端的世界也有人在做著差不多的事,可沒想到竟有「正規管道」進行這類型的,叫作治療的兒童實驗
療法的理論與重設電腦或機械有幾分相似之處可比,也許可以說得上是相當的唯物主義
人會受外界的刺激影響進而改變大家都懂,而利用這一點,操作外界以控制別人的做法其實與洗腦無異
不過很遺憾,除此惡名昭彰的療法外仍然有不少「正規療法」的性質十分相似

網路上一些文章指出幼至嬰兒時期,待人處事的模式就已經有所不同(依附模式)
有6成是「正常的」,其他4成的依賴模式則「不正常」(沒有明確指出正常不正常,可是從名字叫做安全型/矛盾型/逃避型就可見一斑)
無論是哪種模式,都會深遠地影響其未來的發展與人際關係(雖然沒提及不同模式的成因)
如果依附模式「不正常」,就得採用一種名叫「擁抱療法」來治療
雖然從名字來看好像只是隨便抱一抱就好,可是其內容絕對不止於此,也因此備受爭議…

在翻閱這類型道理大條的心理治療文章的時候我總是擔驚受怕,因為自己為人的「劣根性」好像一直被這些文章給挖出來曝曬一樣,好像哪天我也會突然非被抓去治療不可啊…(笑)

雖然已經被「難以掌握非實際的模糊情感」、「缺乏想像別人的想法的想像力」噴得滿身是血,可是還是忍不住懷疑起這些話來
話說FB很容易看見「女神」(不只包括藝人)上傳自己的照片,自拍或者「有意無意」地展示自己的生活照,去哪裡哪裡吃飯啊穿什麼什麼衣服戴什麼什麼包包
樓下就有一堆人一股腦兒的爭相讚美,特別是偶爾有人會挑起筆戰,然後有人說女神「十分單純」、「沒有機心」之類的話,使人讚嘆十分
因為,好像沒有人想知道女神的購買力是從哪來的?
當然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也有自己的困難,所以我不想指責女神有什麼不好
反而是看著那堆在下面讚個不停的人,讓我覺得「難以掌握非實際的模糊情感」、「缺乏想像別人的想法的想像力」之類的指責,頗有讓我啞子吃黃蓮之感

到底一個人要經歷過怎樣的事,才能夠如此希望把一個小孩硬是要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是為了小孩的未來,還是為了讓小孩符合「期望中的自己的未來裡的小孩」?
Game Theory就指出了在Petscop中「人類和動物」地位對等這一點
願意付出愛和時間養育寵物的人很多,可是虐待動物的新聞也絕對不是鮮有聽聞

顯然,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差異是種族性的(別插嘴說我種族歧視),所以待遇不同也是無可奈何,正如你應該不會特別想要一只隨處可見的流浪貓當你國家的總統,或者你家的統治者
可是這種差異帶來的待遇差別,明顯帶來了跨越種族問題的影響
那就是對生命的份量的看法:「動物的性命比人類要輕」
如果是在非選不可的情況下,偏袒人類也無可厚非,因為動物和人類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
然而,差異這種東西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可以是豬和狗、鳥和魚,也可以是帥和醜、頭髮長短、膚色不同、興趣不同、想法不同…
而到底這種差異是大是小,你覺得的不代表別人同意,全憑觀察者判斷

身在社會,我想也難以避免受到其他「聰明的人類」利用差異來「教育」自己,可是該怎麼辨別這些有意無意的教育是對是錯?
而把人當機械治的做法,或者直白的說可以說是洗腦,假設你是治療的一方,或者是有病的一方,你對於自己的立場又會有怎樣的差別?
可以引起思緒的問題相當不少,所以這次的主題才能如此吸引我的關注
(雖然其實也沒有十分投入)
現在我們身邊的資訊明顯遠比以往要多,可是關注的如果都是自己看了覺得爽的事,那麼對於其他立場的想像力會不會有所丟失呢
據我所知應該沒人注意到類似的問題並進行研究,可是至少從那些大喜大悲,便當歡樂送的漫畫和超越人類極限的誇張手法隱隱滲透著人類對生命重量的理解淪喪(這詞好像太沉重)此一事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